福州十番音乐:民间天籁的艰难守望
【口播】
欢快热闹的乐声伴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,欢天喜地的节日气氛被渲染得有滋有味,这是十番音乐的盛况,可这些盛况也只能存在于老艺人们的记忆中了。作为福州民俗文化的表征,十番音乐承载着福州深厚的历史,也寄托着福州儿女的乡愁和归属感。然而,时过境迁,当时的红火景象早已不再,这种传统的音乐样式甚至面临失传之虞。为了更好的传承这项古老的音乐样式,福州台江区第四中心小学于2006年成立了十番乐队,到现在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了,孩子们不断排演新的十番曲目,传承非遗。
【图像】
它是福州地区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,由于地理交通和地域文化的因素,至今依然保存着古朴的演奏风格,被不少音乐专家誉为“福建仅存的近似古代燕乐形式的古乐”。
【同期声】施惟 福州市歌舞剧院作曲家、国家一级作曲家
十番音乐是汉民族主要的一个民族器乐的一个乐种。
它承载着福州深厚的历史,也寄托着福州儿女的乡愁和归属感。
【图像】
十番又称“十欢”,因流行于福州茶亭一代,又称茶亭十番。所谓十番,就是十种乐器。传统十番音乐的乐器,主要有笛子、逗管、椰胡、云锣、狼串、大小锣、大小钹、清鼓等十种。十番音乐既粗犷热烈,又不失优雅抒情,具有南北音乐风格交融的特征。每种乐器音色个性都很鲜明,穿透力强,十种乐器齐鸣时,更是别有一番滋味。
【同期声】施惟 福州市歌舞剧院作曲家、国家一级作曲家
十番音乐主要还是十种乐器,分为三类,一类是弦乐,弦乐就是椰胡,现在台四小的乐队是已经改良了,在发展的基础上改良了,我们可以看到有二胡,是我们为了增加音乐的色彩,原始的原生态的十番音乐是没有二胡的。再下来就是管乐,管乐就是笛子跟逗管。闽南叫洞箫,我们福州叫逗管。它的声音比较有穿透力。你们看到有一个像朝鲜鼓,我们福州不叫长鼓,长的鼓叫长鼓,我们福州叫狼串,实际上我们追溯这个乐器的历史也是很长的。它也是从中原传下来的,中原再传到高丽民族,我们现在吉林那边朝鲜族人很多,那边也有这种鼓,实际上就是从中原传下来的。
【图像】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十番风靡一时。只要是迎神赛会,婚丧嫁娶,必定举办十番乐会。台上,各个乐队鼓乐齐鸣,龙腾虎跃;台下,百姓群情沸腾,如痴如醉。
【同期声】施惟 福州市歌舞剧院作曲家、国家一级作曲家
福州十番我总结一下它有几个特色,第一个特色就是声音很粗犷,你看它音乐非常粗犷。第二个呢因为粗犷它声音的穿透力很强,你在很远都可以听得到,它的音色非常有个性。它不是那种中性的音乐。它声音很有个性很有穿透力。它的节奏的律动也是很特别,它比较吻合我们人行径的节奏。mi re so mi mi so re,好像一步步走的这种律动。
【图像】
十番音乐源于清代,民俗气息浓郁,被誉为“活态的文化基因库”。2006年,福州十番音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但如今却面临观众流失、曲艺人才后继乏人的濒危之境。十番艺术经过了近两百年的沉淀,而台江第四中心小学同样具有百年的漫长校史,二者一拍即合于2006年成立了全市首个“十番”音乐少儿培训基地,聘请十番老艺人们来为孩子们上课。每周一和周三的下午,站在小学的任何一个方位,都能听到钟鼓丝竹齐鸣之声。
【同期声】黄卫华 福州台江第四中心小学音乐老师
我们这个学校刚开始的时候是从零做起,我们这个学校的孩子应该说在音乐素养方面没有很强的基础。经过这十年,首先在老师这方面,有专门的艺人老师每周两次来给我们上课,刚开始的时候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还每周都有下来,跟我们一起把孩子在教学这方面进行巩固。
【图像】
2009年学校少儿十番乐队还曾受邀到海峡东岸的台湾马祖交流访问演出,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。台四小所学的福州本土的“茶亭”十番乐,原本没有乐谱,学校邀请了福州“十番”音乐培训基地的老人们口头吟唱,然后才把乐谱写出来。
【同期声】黄卫华 福州台江第四中心小学音乐老师
我们希望这种,我们茶亭十番音乐是非遗的项目,希望这种小众的音乐能够从儿童从小朋友抓起,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传承它。
【图像】
近年来,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、文娱形式的多元化,“十番”这个传统的民间音乐几乎被人们弃置在被遗忘的角落。茶亭十番音乐的传播和继承多是依赖市民的口耳相传,是流传在福州民间的活化石。许多民间艺人都有个“梦想”,在福州市能够有一处戏楼,让来福州的游客和福州市民,一边品着福建名茶,一边陶醉于十番那浓浓的“虾油味”中。
一 、凡本站注明“文章来源:海峡书画艺术网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本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在下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“文章来源:海峡书画艺术网”。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二、本站转载的内容,本站出于非商业性的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转载文、图涉及版权或者其它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站联系。